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作者:张占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展现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呼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开放来推动事业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要求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巨轮破浪前行呼唤着新的动力,呼唤着新质生产力。但新质生产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有一个好的生产关系配合才能生长出来。因此,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就显得极为重要。这要求持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要求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行稳致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这就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打破科技领域的封锁与限制,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要求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我们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通过改革,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吸引外资参与国内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同时,也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加平衡、包容、可持续的发展。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需要回应人民重大关切,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总目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基石,又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科学内涵深刻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看,要求不断深化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与实践,通过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具有强大生命力。这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以财税、土地、金融、国企为代表的基础制度改革为重点,平衡央地关系,完善税收制度;优化土地要素流通,建立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重塑资本市场生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做强国有资本,优化国资布局。“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并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使国家治理更加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这要求在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整体效能。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家庭,乃至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起“市场—社会—政府”良性互动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围绕经济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确保国家治理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既稳定有序又开放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这意味着要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改革的核心位置,使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更加符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样的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某种抽象的经济或政治目标,而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需要依靠人民。在改革中,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改革要释放的红利应该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包括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福祉、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
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围绕人民的实际需求展开。一要明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改革举措能够真正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聚焦人民关切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能够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三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注重各项改革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改革合力。四要强化改革的监督和评估。定期对改革成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革策略,确保改革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防止改革过程中出现偏离人民利益的情况。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5期,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