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
- 发病机制:
-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血管壁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变硬,外周阻力增加,这是血压升高的一个重要生理基础。
- 老年人的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改变,对钠和水的调节功能减弱,容易造成体内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加,促使血压上升。
- 老年人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会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同时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 危害:
-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心脏,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肥厚,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 高血压会对血管造成损害,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快。比如,脑部血管硬化可能引发脑出血或脑梗死;眼底血管病变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肾脏血管受损会影响冠心病
- 发病机制: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在老年人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脂质成分容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
- 斑块会逐渐增大,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当斑块破裂时,会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完全堵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 危害:
-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胸部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等,疼痛一般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后果,会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坏死,心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
- 发病机制:
- 老年人的心脏传导系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如窦房结功能减退,使心脏的起搏功能异常,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
- 心肌纤维化、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肌电活动紊乱,引发室性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
- 老年人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药物副作用等情况,这些因素也会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
- 危害:
- 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例如,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室率过快,会使心脏的输出量减少,引起头晕、黑矇、心慌等症状。
- 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是老年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保健方法
(一)饮食调整
- 控制盐摄入: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增多,导致水钠潴留,升高血压。老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减少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摄入。
-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降低胆固醇水平,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 适量摄入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蛋白质有助于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和身体的代谢。
(二)适量运动
-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时速度可保持在每分钟100 - 120步左右。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减轻体重,对心血管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力量训练:包括使用轻重量的器械进行训练,如小哑铃、弹力带等,或者进行简单的自重训练,如深蹲、平板支撑等。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身体的代谢状态,间接对心血管健康有利。
(三)定期检查与药物治疗
- 定期检查:老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建议至少每半年一次。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如心电图检查每3 - 6个月一次,心脏超声检查每年一次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 药物治疗:
- 高血压患者需要按照医嘱长期服用降压药,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
- 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供血,如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
- 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